現代無土栽培模式雖然樣式多種多樣,但總體來說分為水培(含霧培)、基質栽培兩大類,根據作物種類、生產、觀光、科普和空間利用方式的不同而研發不同的栽培模式。通過設施工程手段來改善根系生長的物理、化學環境,實現作物工廠化、省力化、立體化、高效化、優質化的生產以及休閑、觀光、科普功能的綜合應用,要努力降低無土栽培的生產風險,提高生產經營效益。因此,新型無土栽培模式,要考慮到栽培模式的經濟性、生產性、風險性、可操作性和多功能性,使栽培設施與作物生長形成有機整體,提高無土栽培的科技水平。
1.經濟性
經濟性并不是一昧地追求設施裝備的低投入,而是要通過設施工程手段降低無土栽培的勞動強度,簡化生產操作程序,提高作業效率。其次是通過設施裝備的改正為作物生長營造更加優越的根際環境,使作物生長更健康,產量、品質和商品性顯著提高,以此提高生產經營效益,這才是經濟性。
2.生產性
生產性是指研發的新型無土栽培設施與配套技術是否能滿足產業化、規模化高效生產的需要,是否具有推廣應用前景!而不僅僅是滿足人們對新技術的關注。
3.風險性
風險性是指栽培模式在生產過程中,設施對不利氣象因子(高溫、低溫傷害)的防護隔離功能,對病蟲鼠害的抵御和預防功能;對機械故障及停電等突發事件的緩解功能。使作物能順利完成其生長發育過程,獲得優質、高產、高商品性的園藝產品。同時,設施對作業者不構成人身安全威脅。
4.可操作性
可操作性是指研發的無土栽培設施模式化、標準化程度高,設施生產、運輸、安裝、使用方便,容易被生產作業人員所掌握。
5.多功能性
設施模式除了適用于規模化作物生產以外,其設施還適用于小規模的觀光農業、科普教育、家庭園藝等領域組裝使用,要注重視覺及人性化設計。